我国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已初步建立
日前,科技部宣布,86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部件标准相关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该课题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承担,2008年共制定《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术语》、《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车辆的电磁场辐射强度限值和测量方法》等相关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各8项,并形成标准草案、技术分析报告等20余项,加之以前制定的多项混合动力汽车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我国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初步建立。
课题单位以燃料电池汽车、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以及代用燃料汽车相关标准为研究内容,依据国家宏观政策、汽车产业“十一五”规划及地方政府部门相关政策,针对基础标准、安全标准、性能评价以及通用性和互换性等标准领域,参考国外相关资料,结合国内研发情况及产品水平,展开标准化研究,目前已经建立了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零部件与基础设施方面较为完整的标准体系,在关键领域实现了自主创新。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相关标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和代用燃料汽车方面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对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形成有力的支撑。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进程正在加快。2009年6月2日,我国首个国家级电动汽车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东风电动汽车产业园试点基地揭牌。2009年4月底,万向集团纯电动汽车锂电池生产基地在杭州萧山奠基。2009年3月份,我国第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成立。到现在,已有300多家单位加入,既包括科研院所、整车企业、也有终端用户。上海车展上,71家参展厂商没有一家不考虑发展混合动力汽车。
专家认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给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科技部部长万钢日前表示,在国家863计划的持续支持下,经过10多年发展,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已基本成熟,正处于由科研转入产业化的关键时期,我国已开发出各类电动汽车整车系列产品,已有40多款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进入国家汽车新产品公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苗圩表示,我国正在考虑对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实行补贴政策。“根据节能的效果好坏,每辆轿车补贴1万元到5万元不等。这应该是一个长期的鼓励政策。”
根据国务院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到2010年中国将形成30万套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生产能力。到2012年将形成8亿千瓦时的动力电池配套需求,带动蓄电池产业扩大投资,实现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20%。
|
|
|